前言
2024年6月—7月期间,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北京奇安信公益基金会、北大医学眼科专家共同发起的“眼明心安-西藏儿童盲及低视力诊疗能力提升项目”(以下简称“眼明心安”项目)2024公益筛查带教活动去到了祖国西南边陲——西藏江达县和亚东县。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11名医生,共为西藏2682名儿童进行了眼部健康筛查,并为当地医生进行了儿童眼保健诊疗能力带教。朱雪梅和刘凯琳,两位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便是这群守护者中的一员。
奔赴雪域,心藏双翼
在首都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刘凯琳医生静静地站立着,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落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她的心中,既有初为人母的柔情与不舍,也有即将踏上公益之旅的激动与使命。孩子刚满四个月,这是她产后第一次离开孩子,尽管家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但作为新手妈妈的她,对家中小宝宝孩子的思念如同细密的丝线。然而,想到即将在江达开展的眼明心安项目,那份对未知挑战的期待与责任感便油然而生。
“报名参与这个项目,并没有太多宏大的理由。”刘凯琳轻声细语地回忆道,“雪梅师姐在群里发布招募志愿医生信息时,我恰好处于产假期间,时间相对自由。真的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只是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尤其当了妈妈后,我的宝宝现在很好,我更想要为这些远方的孩子做些什么。或许,正如梁建宏老师所说,我在冥冥中选择了这件事情,可能内心深处已明了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其实我们科室有很多医生都想参与,但由于大家临床工作繁忙,很难分出这么多人手来参与。我当时没有任何犹豫,赶紧报名,深怕晚了就抢不到名额。” 刘凯琳医生,出生于1995年,是新一代青年医生,尽管年纪轻轻,但对于医学、眼科的热爱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在她读高中的时候,以其出色成绩本是可以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但她很坚定的选择了自主高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北京大学医学部,目前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
与此同时,朱雪梅医生也在为即将开始的赴藏公益行动做着最后的准备。作为曾经中组部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援藏任务早已结束,但却自此结下一生藏缘。她深知,西藏的医疗条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儿童眼科疾病的诊治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这支持着她持续关注西藏、重返西藏、深入西藏、为藏区儿童的眼健康身体力行地做些工作!
援藏岁月,洞见需求
时光回溯到2020年,那时30岁的朱雪梅医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参与援藏工作。这一年里,她亲眼目睹了当地儿童眼病诊治的滞后与无奈。
“作为小儿眼病专业医生,那年诊治了很多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儿童眼病患者。”朱雪梅回忆道,“印象深刻有一个来自牧区的8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聪明活泼,但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虽然双眼手术后视力有所提高,但仍然是低视力,让人非常痛心。像他这种情况,内地一般在半岁以内就进行手术了,术后经过训练,孩子的视力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的。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为这些西藏的孩子做些什么。”
正是这份经历和决心,促使她与其所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梁建宏主任为首的北大医学团队与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合作,在北京奇安信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三方共同发起了眼明心安项目。
“当时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构想一共有三部分:一是进行科普宣传,提升大众对眼病的认识;二是进行医生培训,希望不断提高西藏当地医生的诊疗能力;三是进行儿童眼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 作为眼明心安项目的最早发起人之一,这个项目的构想清晰而深远,科普宣传、医生培训、科学研究,三者相辅相成,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西藏儿童能够享受到及时、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
高原之旅,挑战与坚持
去往西藏江达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飞机缓缓降落在海拔4200米的邦达机场,使得眼明心安公益筛查团队的医生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家陆续出现了头疼、头晕的症状。从邦达机场到江达人民医院还需要6个多小时车程,在驱车前往江达县的路上,山路蜿蜒崎岖,坐在车后座的刘凯琳医生时不时会被车辆的颠簸弹起。“凯琳真的非常辛苦,路程比较远,我们一直在赶路,她产后没多久,还要兼顾哺乳期的特殊需求,但她总是默默忍受,只有在实在难受时才会跟我们说。”雪梅医生感慨地说。
“比较难的是设备的运输过程。”朱雪梅回忆道,“我们几个女生推着六个装着眼科筛查设备的箱子,还要带着自己的行李。像凯琳,本身就是瘦瘦的,加上邦达机场地势广阔,当时风非常的大,4000多米的高海拔,她推着好几个箱子往前挪,风中的凌乱与艰难让我特别心疼。”
抵达江达县的那天,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满大地,但筛查小队的医生们却无暇欣赏高原的美景。大家都头疼欲裂,强忍着身体不适开展筛查工作。朱雪梅医生虽然有过援藏经验,但高原反应依然让她感到不舒服。“在江达的前两天,大家都头疼得厉害,马遥师妹还呕吐,有胃肠道症状让我一度很担心,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担心照顾不好大家。”朱雪梅医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神中既有疲惫也有坚韧。
高原的环境对眼明心安项目的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高海拔、低氧环境虽然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但眼明心安项目公益筛查团队的医生却从未退缩。抵达江达县人民医院后,她们立即携带沉重的医疗设备,辗转于各个筛查点之间,为孩子们进行各项眼科专业检查。
初识使命,意外的震撼
在真正踏上西藏这片土地之前,刘凯琳医生对西藏当地的医疗条件了解甚少,仅有的认知来自同事们的零星描述。在她的脑海里,西藏阳光充足,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也多,近视的比例应该会相对较低。然而,当真正面对那些孩子们眼睛现状时,她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我知道那里条件有限,但没想到县医院想配置五官科都很难,而且儿童的眼健康问题,被忽视得特别厉害。”刘医生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沉重。
在西藏江达县的筛查过程中,刘凯琳负责屈光筛查。她惊讶地发现,很多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已经近视300-400度,却从未佩戴过眼镜。当她询问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跟家长说时,孩子们的回答让她心酸。
“没关系,我坐在前面。”
甚至还有一个孩子说:“没关系,我就不看黑板,只写作业。”
这种情况让刘凯琳医生觉得非常难以置信。因为300-400度的近视是不太可能看清黑板的,对学习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在北京,是很难看到一个孩子眼睛近视300-400度还没有戴眼镜,是非常少见的。北京这边的家长会很早就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筛查的时候,有一个班级的二十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至少有200-300度的近视。像这样全班都近视的情况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对眼健康的忽视让刘凯琳感到痛心疾首。她意识到,除了筛查和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家长和孩子们对眼健康的重视程度。
筛查现场,忙碌与感动
眼明心安项目此次奔赴西藏,带来了多项先进的眼健康筛查设备,包括视力检查、斜视及立体视检查、屈光筛查、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功能测量、眼生物测量、眼底照相筛查及OCT检查等八项内容,可及时发现屈光不正、斜弱视、角结膜炎、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及眼底疾病等问题。本次筛查中使用了蔡司IOLMaster700和Cirrus 6000 OCT,可以进一步为视力筛查有问题的患儿进行眼生物测量和黄斑评估,为儿童眼病判断提供高度可信的测量数据。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江达县,筛查团队不仅完成了既定的儿童筛查任务还额外为慕名而来的成年居民提供了眼健康检查,每天加班忙碌到晚上8点是常态,更别提筛查过程中能够吸氧,经常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顾不上。但医生们从未有过怨言。
朱雪梅医生除了负责疑难筛查项目和对当地医生进行带教外,还负责协调整个筛查工作。她不仅要确保筛查流程的顺畅进行,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面对庞大的患者数量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她始终保持着冷静和耐心。她深知,这次的公益项目除了对儿童做好筛查工作外,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能力更重要,只有当地医生不断提高眼科诊疗技术,才能帮助更多本地人。所以筛查的过程中,整个筛查团队特别注重对当地医生的实操带教培训,针对案例集中复盘讨论、分享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当地医生诊疗能力。
“西藏江达的孩子有他们独特的羞涩,有一个孩子,他在完成所有检查之后,竟然鼓起勇气又回到我这里。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关于他视力的情况,尽管当时一片忙碌,我还是为他写下他的视力数据,并叮嘱他要告诉父母,配一副合适的眼镜。他脸红着,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我说:‘姐姐,谢谢你们,希望你们回去工作顺利。’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尽管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从这样害羞的孩子口中说出,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那一刻,我觉得这五天的辛苦,很值得。”凯琳医生激动地说道。
“真正在筛查的过程中,不管是我们还是当地的医生,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大家目标都是一样的,不遗漏一个孩子,尽可能为这些孩子做筛查,为已经有病症的患儿带来改变的可能。”朱雪梅医生感慨地说。
多重角色,无私奉献
作为眼明心安项目的发起人、协调人、江达站筛查带队的小组长,朱雪梅医生承担了多重角色。她日常不仅要负责科室工作,还要负责眼明心安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执行,从专家团队的组建到筛查医生的招募,从培训方案的编审到与西藏医联体的协调,再到筛查数据的整理,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然而,当说到成绩时,她总是谦逊说:“我只是一个协调者,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朱雪梅医生将眼明心安项目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孩子。原定去往江达的筛查名单本没有她,考虑到江达是此次赴藏行动的第一站,临行前几天,她处理好科室的病人,晚一班飞机和其他医生在成都会合。“我担心筛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意外或未虑及之处。毕竟,西藏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这次又是深入到偏远县乡里,担心队员们会出现高原反应或其他问题。我曾在西藏生活过,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适应,所以为了保障筛查顺利,打好头阵,摸好经验,临时决定还是过去。”
在江达的5天筛查工作中,朱雪梅医生流转在各个岗位,加班加点的为周边慕名而来的成年患者进行细致眼部检查,检出多位屈光不正、角结膜炎、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变性的成年患者,并针对疾病给出治疗建议。筛查结束后,朱雪梅没有和大部队一起立即返回北京,而是独自留在江达处理筛查数据。待所有数据导出、确定筛查设备顺利流转到下一站后她才独自一人匆匆赶回北京,抵达已是半夜,第二天早晨,她又急忙赶往医院科室继续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对我而言,这个项目并非只是一次性的公益,我更看重其实际意义。我从心底希望眼明心安项目能每年持续在西藏进行,并得以更广泛地持续推广。至于项目里面有没有我的名字,这不重要。能为这个项目贡献一些行动和力量,使其发展得更好,从而为西藏的孩子们带来益处,我内心便会感到无比满足。”朱雪梅医生说道。
此次眼明心安项目公益筛查团队在江达筛查的时候,雪梅医生拿手机拍了一张当地县政府楼顶的标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她说:“我当时就觉得心有戚戚,我们做的事情其实很小,但只要能让这些孩子的世界变得更明亮,我们就乐此不疲。”
收获与成长 光明与未来
经过五天的紧张工作,江达站筛查带教工作终于圆满结束。刘凯琳和朱雪梅以及其他医生,共为西藏1400名孩子建立了眼健康档案,并及时发现了不少需要治疗和干预的眼病患儿。她们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希望眼明心安项目能够持续下去,即使我们的工作并不能在短期内让西藏的医疗条件和内地一样,但是对于每个孩子,一定是受益的,我觉得只要坚持长期的投入进去,一定会有所改变,这一天,并不会远。”雪梅医生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在返回的路上,刘凯琳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感慨。这次西藏之行不仅为西藏的孩子们带去了光明和希望,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宝贵的经历和感悟,患者之需,医生责任,她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朱雪梅则默默地思考着如何助力将这个项目持续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她知道,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回到北京后,刘凯琳和朱雪梅立即投入到后续的工作中。她们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同时,也积极参与眼明心安下一站在林芝诊疗培训的前期筹备中。她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够改变西藏地区儿童眼病的现状,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光明的未来。
在这个充满挑战、诱惑与机遇的时代,刘凯琳和朱雪梅这两位年轻医生,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如白求恩般的伟大精神。
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而刘凯琳和朱雪梅医生以及所有参与眼明心安项目的白衣天使,同样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她们如同白求恩一样,奔赴患者最需要的地方,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她们以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传承着白求恩精神的火炬,在医疗领域中默默耕耘,为患者带来希望与健康。她们的故事宛如一束璀璨的光芒,照亮了高原的每一个角落,也如冬日暖阳般温暖了无数孩子和家庭的心房。
她们无疑是新时代白求恩精神的杰出代表!
结语
她们投身医学,满怀着激情毅然担当起医者的神圣使命。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奋力前行。心中虽一直牵挂着家人,但遗憾的是难以时刻陪伴左右。刘凯琳和朱雪梅的事迹,不过是众多医护人员无私奉献青春、彰显医者情怀的一个小小缩影。她们激励着我们全力以赴,去体验别样的精彩人生。她们的选择与坚守,也鼓舞着我们团结一心,为个人的成长、为他人的幸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全民健康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好自身力所能及之事,便是最大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