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225769 bbg@bjbqejjh.org.cn

News center

新闻详情

> 新闻详情
扬帆远航,共创光明未来——光明中心启航新征程2024启动大会

时间:2024-04-24

     光明中心项目自设立以来,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许迅教授的引领下,推动着我国眼底慢病的规范化发展。如今项目已迎来了第五个年头。2024年4月18日,光明中心再次扬帆启航,共同探讨新一年的工作重点以及未来工作展望。本次会议有近3000多位在线观摩。

1.png

    许迅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进行开场致辞。他提到,光明中心项目始终致力于为患者带来光明,为医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回顾过去已走过的四个春秋,光明中心成功惠及超过48万眼病患者,培养了近6000名眼科医生。今年,光明中心再次扬帆起航,共同开启新的征程。2024将继续聚焦于眼底人才的培养,推动光明中心平台科研项目的启动,深入探讨慢病管理的共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为更多医生提供成长机会。

2.png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樊燕荣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光明中心”项目自开展以来,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许迅教授的牵头指导引领下,在各级眼科医疗机构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各位光明中心主任及医护技的参与支持下,在爱心企业的资助支持下,项目得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规范化诊疗、人才培养和科研探索,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在培养优秀眼底病医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果。2024年,项目将有更多的内容升级和优化,特别是临床实践病例集项目,将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工具。樊秘书长强调,眼底病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将继续发挥公益平台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内容,推动眼底病防治事业的发展,为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许迅教授:光明中心——2024启航新征程

3.png

      许迅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光明中心的发展历程及2024年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光明中心项目从筹备到启动历经了诸多挑战。2020年我国眼底病的诊疗规范率尚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基层,眼底病医生的匮乏成了一个主要障碍。经过多方努力,我国卫生健康委首次将眼底病列为重点关注的病种并写入重点开发规划。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信心,并推动了相关行动。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我们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来推动眼底病的规范诊疗。首先,我们建立了光明中心,现已覆盖超过1000家医院,旨在提升医院的诊疗能力。其次,我们启动了玻切基地试点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已接近200家,主要目的是提高治疗效率,释放医疗资源,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最后,我们正在实施慢病管理模式,旨在延长慢病管理周期,实现患者的闭环管理,确保他们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标准化的SOP和研究生培训来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质控的重要性,因此坚定不移地推动眼底病的“三早”科学慢病管理落地,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24光明中心将强化规范治疗及医师加速培养、全面加速眼底规范诊疗能力建设。今年,项目计划培训1500位医生,通过100场区域培训实现这一目标,每场培训60人。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注重从自我学习到专家手把手教学的转变,特别是针对基层年轻眼科医生的培训。2024光明中心科研计划是推动项目高质量运行,推动项目中心提升数据质量,强化科研基础搭建。光明中心项目组2024年将牵头发表2篇临床高质量科研文章,鼓励指导中心标准中心自发开展并为有需求的标准中心提供科研支持。



讨论环节:针对光明中心2024年的工作重点及持续升级,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4.png

      来自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甦雁教授建议光明中心在2024年工作重点需坚持与培训并行,加强培训提升医生专业素养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发布了多项专家共识指南,包括RVO和慢病管理共识,但更需注重其学习和应用,确保基层实现标准化治疗。此外,疑难病例处理和规范化治疗是提升质量的重点。慢病管理已显成效,但患者教育和平台完善仍需加强。最后,科学研究是推动光明中心发展的关键,需提升科研能力,推动眼科临床研究进步。

5.png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文芳教授:光明中心项目历经四年,成绩斐然,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第五年的新起点,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顶层设计指明方向,慢病管理指南共识的出台是重要一步,但持续管理与规范治疗仍需提升。当前区域中心管理较为松散,需加强考核与反馈。建议借鉴经验,实施导师制等有效方式,提升医生专业技能。今年多个项目已展开,但存在管理问题,需加强动态管理,确保流程高效。慢性病管理是重点,需关注数据上报与质量控制,结合各省工作共同推进。

6.png

      北京医院戴虹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光明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他指出,今年,光明中心计划开展两个重要项目。首先,是关于眼底病病例集的编写与出版工作。鉴于光明中心在眼底病例讨论和会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计划编写一本眼底病病理集,作为诊疗手册的补充,计划每季度分享一定数量的标准或疑难病例,通过线上平台与大家交流学习。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将组织专家进行病例的遴选,确保所选病例具有代表性和教学意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标准化治疗和疑难病罕见病的启示,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在病例的选择上,我们将注重典型性、完整性和教学意义,同时确保图片和伦理等方面的规范。成果展示方面,我们将参考中国医师协会的相关规定,为入选的临床病例颁发证书,并对热心参与的专家和评委表示感谢。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多种形式推广这本书,让更多的医生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是关于光明中心的导师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提高眼底病中心人才的培养水平。在过去的眼底病导师项目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部分学员在回去后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我们设定了一系列计划,包括设定学员选拔标准、线上学习考试、匹配眼底导师等。在这个过程中,光明中心将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安排,并要求学员在完成导师学习后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实践经验。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这个项目,从而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


讨论:优秀案例筛选和评选的标准?如何通过光明中心平台更好的帮助青年医生成长?

7.pn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希瑗教授:当前,我们主要聚焦两大项目:优秀案例筛选与特检培训。在优秀案例筛选上,我们每季度依据综合指标遴选导师与案例,涵盖眼底内外科多病种,注重案例选择、影像学完整性及治疗效果。失败案例亦具启示意义,推动及时治疗,促进光明中心发展。同时,我们强调影像学检查的规范性与诊断准确性,建议增加初选复选流程。光明中心平台作为工作载体,需更多支持以提效,如缩短阅片时间。在导师方面,期望有眼底内外科导师一对一指导有经验的医生,发挥导师最大效用。此外,特检培训亦关键,基层医生在特检设备操作、图片处理及影像学认识上存在不足,需加强相关学习与培训。

8.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宋艳萍教授:对于疑难病例筛选,建议简化流程以适应基层医生需求。筛选时,除成功案例外,也关注诊断困惑、走过弯路的病例。优秀病例出版形式可多样化,以便推广学习。光明中心平台推动了中国眼底病事业发展,培养了优秀专家,带动了医疗经济发展,建议展示优秀专家成长经历,激励更多医生提升技能。同时,继续开展眼底病培养项目,为基层医生提供学习发展机会。

9.png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光明中心项目负责人李宏女士分享了光明中心科研工作的现状与挑战。她提到,临床科研需求迫切,但挑战重重。首先,许多医院面临数据分散的问题,大型医院虽能建立内部信息化系统,但多数医院检查与视力数据分散,整合困难且耗时。其次,院外数据的收集难度更大,患者居家时疾病进展难以追踪,信息收集也颇为艰难,数据连续性受到挑战。尽管存在这些困难,我们仍看到多中心联合研究的潜力。光明中心平台拥有近48万份数据,为联合研究提供了可能,有助于降低实施难度。然而,患者依从性仍是一大难题,如何确保患者规范化随访、数据的有效获取,依赖于医院各环节的协同合作。此外,基层医院在科研思路、研究设计及论文撰写方面能力有限,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并提升的地方。


      在光明中心信息化系统方面,我们已能提供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数据等的数字化服务,庞大的数据量及逐步完善的数据结构,为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流程,确保数据质量和连续性,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数据导出方面,光明中心提供了便捷的导出方式。此外,光明中心计划加强在科研方面的支持。接下来,光明中心将开展线上和线下的科研培训,以提升大家的科研能力。在课题落地方面,项目组将牵头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的课题,并提供统计思路辅导和审核支持。在数据采集方面,项目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成功将其融入患者的诊疗全过程,极大减轻了院内信息搜集的负担。在院外数据采集方面,我们结合项目医院的优秀经验,如患者居家自测量表和阿姆斯勒表的反馈机制,将院外自测信息同步至光明中心医生端,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院外情况,判断疾病进展。此外,我们也在努力保障数据的长期性,通过整合诊疗流程,确保患者每次就诊、注药等互动都能及时同步至平台,从而解决数据长期性的问题。


讨论:项目中心如何提高数据质量及数量,以达到未来科研需求?项目中心需要哪些科研支持,以提升项目科研成果?

1.png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翔教授:提高数据质量与数量是光明中心工作的关键。我们需设定目标并定期评估,关注标准化数据采集系统的运用,并遵循国家规范。由于团队成员能力参差不齐,定期培训至关重要,涵盖标准化流程、技术标准化及科研素质培养。面临科研挑战,如数据整合、AI技术应用及长期数据可靠性,需加强科研团队培养,与科研院所合作。多中心研究是重要方向,纳入不同层级医院,反映我国科研优势和病例特点。利用庞大病例资源,产出更多研究成果。政府及资金支持也是推动科研的重要力量。

2.png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堃教授:光明中心五年积累48万份数据,为科研奠定坚实基础。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需加强录入完整性和准确性。可开展回顾性研究,探讨治疗方案效果。指导中心数据质量高,具备科研力量,可设计前瞻性研究,探索药物疗效及转换治疗等。项目办应提供科研支持,培训基层医生科研能力,分享中青年大夫经验,鼓励发表文章,积累科研经验。

3.png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陈翀教授为我们解读了《我国主要眼底病慢病管理专家共识》。她提到,我国眼底病患病人数庞大,随老龄化进程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数量不断攀升,但大众对眼底病知晓率低,基层筛查条件不足,患者诊疗率低,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需探索符合国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提升大众认知,打通治疗随访管理环节,建立管理平台,提升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降低致盲率。本次共识制定由许迅教授等核心专家牵头,106位眼底病专家参与讨论编纂,51名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专家参与线下改良版德尔菲法投票,通过四轮调研和三轮投票达成共识。


      经过专家组的讨论与投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被明确纳入眼底慢病范畴,并首次形成符合国情的共识意见。共识明确依从性不佳的定义,并提出严重影响视功能的并发症等可作为评价患者依从性的间接指标。针对眼底病慢病管理,共识归纳了治疗与随访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特别针对依从性不佳的患者提出医生建议。针对我国眼底病慢病管理痛点,共识建议多方协同可提升患者长期规范化治疗。共识还提出建立与完善线上远程管理平台,解决传统线下模式局限性,实现患者全病程闭环管理,提升医患沟通效果,及时了解病情动态,督促患者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就诊。线上平台优势多,如个性化患者教育、实时医患沟通、诊疗提醒等,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同时,平台数据可用于科研和临床经验总结。


      未来,我们希望探索更高效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加强医患沟通,简化诊疗流程,减轻患者负担,并依托成熟平台,打造科学的随访管理体系,逐步推广到基层医院,助力我国眼底病慢病规范管理。



      最后,许迅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他提到,光明中心已迈入第五个年头,这标志着它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提升管理中心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质量,力求在这一领域取得更为卓越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着眼于将光明中心引入下一阶段的慢病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完善项目,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