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50万人被诊断为肺癌,其中,超过180万人因此离世。受诊疗资源分布不均、技术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全球肺癌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局面复杂。
在此背景下,加强国际肺癌诊疗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球肺癌诊疗水平迫在眉睫。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于2024年发起了“肺凡领航 医路同行”国际肺癌诊疗发展交流项目。项目自启动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为肺癌领域的国际协作开创了全新模式。
该项目通过搭建起覆盖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网络,汇聚中国、西班牙、土耳其等国的顶尖专家,开展技术研讨、临床观摩、科研协作等形式,共同提升全世界肺癌的诊疗水平。
通过跨国界、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加速了肺癌领域前沿研究进展,推动新的诊疗方法和药物的研发,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真正实现了"双向赋能、共同进化"的国际合作愿景。
越精准,越获益
在中国,“精准”理念已贯穿肺癌诊疗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近年来通过提高低剂量螺旋CT筛查后,显著提升了肺癌的诊治水平。研究显示,48%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其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8%。相比之下,确诊为局限性肺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另一方面,临床治疗从术前、术中到术后,都围绕“精准”展开。术前要进行精准判断;术中要精准定位、精准切除;术后可以通过靶向、免疫等药物精准治疗降低肿瘤的复发扩散。
项目期间,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专家提供数据显示,“肺癌是印尼前五大癌症之一,致死率最高,超过90%的患者入院就诊的时候进入IV期了,只有5%是III期,只有1%的患者是II期和I期。”他希望通过交流活动学习到中国和西班牙早期肺癌的诊疗方法。
在肺癌的庞大病谱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肺癌的主要类型,其诊疗策略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重大变革,但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和多样的基因突变类型,仍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国专家围绕Ⅲ期NSCLC的诊疗现状以及III期可切除NSCLC靶向治疗、免疫的热点与争议,进行了探讨,以期为Ⅲ期可切除NSCLC患者探寻更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而对于Ⅲ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中方有专家认为放化疗之后的免疫治疗仍然是标准治疗,但按目前的治疗顺序,约有1/3 -1/4的患者无法接受放化疗后的免疫治疗。因此,如果改变治疗时机,使免疫治疗前移,将使更多患者能接受好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上针对这一治疗模式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不进行化疗,使用免疫治疗和放疗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也在同步探索中。但无论争议和热点如何发展,对于Ⅲ期NSCLC的治疗,越精准,越获益。
为深入推进肿瘤精准诊疗发展,项目期间,海外肺癌医疗团队参观探访了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中心,深入探讨质子治疗的治疗优势,为肺癌肿瘤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
此外,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以其高灵活性和精准性,也为复杂肺癌手术提供了新思路。项目进程中,来自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的海外肺癌领域顶尖医疗团队也观摩了天津市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医师尤健教授的应用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
同时,中方专家还分享了机器人技术在肺癌手术中展现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例如在检查恶性肿瘤的过程中,机器人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数值,帮助医生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辅助能够提高手术的灵活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它能够在七个角度进行无缝的连接和转动,特别在清扫淋巴、血管重建、肺叶切除等手术中表现更加精细。
MDT 模式的创新与全球推广
过去十年间,我国肺癌治疗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传统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疗法的兴起,每一步都见证了我国在肺癌治疗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但肺癌诊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所处阶段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往往需要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组合拳出击。
综合多学科优势的MDT模式在肺癌诊疗临床实践中逐渐展示出独特的优势。不同于一般会诊,多学科诊疗具有三“定”的特点,包括定病种、定会诊医生、定时间。通过多学科的诊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合理、更恰当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给患者更大的获益。”
目前,国内开展了多个专家共识关于MDT的诊疗,MDT诊疗模式也得到众多指南的推荐。以III期肺癌患者为例,其异质性高,传统的以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并不适用,各个学科组织MDT的讨论能让患者得到一个更好治疗。第一,TNM分析的准确性会更高;第二,明显缩短患者评估和治疗的时间;第三,减少患者医疗支出。
MDT 作为一种新兴的诊疗模式,打破了单科作战的模式,通过综合多学科的专业意见,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来自土耳其的专家也在项目期间分享称,该国通过引入MDT模式,为多发性肺癌患者制定了综合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一体化方案。MDT模式也充分彰显了其跨越国界的应用价值。
此外,来自各国的肺癌诊疗专家还围绕“如何优化肺癌多学科全程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未来,从筛查、诊断到康复,MDT需贯穿肺癌诊疗全周期,尤其在免疫治疗时代,动态调整方案成为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这也意味着,MDT将通过“全病程管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共建肺癌防治的全球网络
“肺凡领航 医路同行”国际肺癌诊疗发展交流项目作为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起覆盖“一带一路”国家的肺癌防治协作网络,通过资源整合,在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全面且深入地促进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
其中,人才培养是推动肺癌诊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活动通过手术观摩、病例讨论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专家。此外,项目积极开展多学科 MDT 综合诊疗,为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切实提升了肿瘤诊疗水平,为全球医学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患者获益方面,近年来,生物医药创新活力迸发,更多创新疗法乃至临床实验落地,给患者提供更多新选择。目前,我国在上海、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国际医疗示范区,许多新技术、新药物、新治疗手段率先在示范区使用,为在中国工作的国际友人就医提供了便利。
“肺凡领航 医路同行”项目的成功开展,不仅为世界了解中国先进医疗技术提供了重要窗口,也为中外双方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的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重要机会。在这份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书写的肺癌防治的全球答卷中,也标志着肺癌诊疗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作”的新阶段。未来,这一协作网络将持续拓展,推动更多创新疗法落地,助力实现“肺癌慢病化”的终极目标,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注入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