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的聚视界 润光明——白求恩·“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项目中期会在线上隆重召开。大会由谢培英教授担任主席,并邀请了多位领域专家参会。除了汇报项目的中期进展外,本次会议内容还涵盖了科研分享、讨论答疑等内容,参会专家就科研工作和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北京远程视觉视光眼科总院长谢培英教授发表了开场致辞。谢教授提到,随着角膜塑形镜与泪膜稳定性管理相关研究持续迈进,科研成果正在不断涌现,其临床应用的循证依据也在逐渐积累。
通过充足的前期准备,白求恩·“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在去年10月成功启动,同时也开放了研究基金的申请。在各位专家同仁踊跃参与之下,项目共收到了13份科研基金申请,经过一系列的审查和评定,最终有7项课题突破层层筛选,获得资助。谢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中期会议,能够充分总结既往经验,让未来项目的进行更加顺利,也让各项临床研究的开展更加高效。
作为项目主办方代表,樊燕荣秘书长在致辞中对各位获得资助的项目申报者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并表达了对包括谢培英教授在内的所有专家学者对项目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的感谢。樊秘书长指出,该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项目的目标是促进研究型视光中心的建立,培养临床研究的高水平人才生成“角膜塑形镜与泪膜稳定性管理”相关的临床证据,推动中国眼科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慈善组织,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其公益平台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开展促进医务工作者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出;推动高水平临床科研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尽绵薄之力。
科研分享
林博士介绍了自己在把握研究设计方面独到经验。第一,研究目的是研究开展的基石,确定研究目的后,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临床研究的核心“六要素”,即研究对象、暴露因素、对照组、结局、研究类型以及时间窗;研究类型的选择也是研究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说明RCT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区别,林博士特别抛出了两个内容详尽、妙趣横生的实际案例,令听众受益匪浅。第二,研究人群纳入、排除标准的制定同样重要,合适的标准可以帮助研究者校正一定的偏倚。第三,在研究分组方面,林博士也分享了自己通过实际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和技巧,他强调,阳性对照组的选择和空白对照组或安慰剂组的设计,都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例如以探索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和透明质酸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疗效为目的的临床研究,在分组时一般会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分组,即“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组和“透明质酸滴眼液”组;而对于研究目的为探索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在OK镜使用人群中应用时机的研究,则可能需要根据配OK镜的情况,将患者分为“新配OK镜组”和“更换OK镜”组。第四,研究终点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临床意义和创新性,例如干眼症领域,常用的终点有泪液分泌试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主观症状评分等。
之后,林博士从样本量计算和统计方法两个方面,重点分享了临床研究数据处理的核心知识,并列举了临床研究中经常遇见的场景以及相应统计方式的选择推荐等。
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围绕临床研究设计和推进展开了深入讨论,将会议氛围推向高潮。
各位专家提到,选择统计学方法可使临床研究事半功倍,例如主要用于处理观察性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研究数据亚组分析的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可有效降低混杂偏倚,并在整个研究设计阶段得到类似随机对照研究的效果。此外,临床研究注册是临床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追溯性,必须引起研究人员高度重视。最后,各位学者强调,临床研究中由于失访等因素,数据缺失难以完全避免,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在论文写作时有所呈现,并详细记录缺失数据的处理过程。
最后,谢教授再次强调了本次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项目的宗旨是为了确立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在此次中期会议的基础上,后续将会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进一步搜集大量循证依据来证实这一点。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促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从而促进接触镜,特别是角膜塑形镜相关干眼的诊疗规范化、科学化。